财神爷,当然是主管财源的神明啦。在国人的传统信仰里,只要把财神请进家里,财气将滚滚而来。很多人都会在家里供奉财神。而一年一度的财神生辰更是大家祈求财源的、迎接财神的重要时刻!在这一天前后,古人往往会通宵达旦的燃放烟花爆竹,有些地方还会“挂牲接神”,杀牛宰羊,好好为财神爷过这个生日。
不过,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,尤其随着微信、微博等平台的广泛使用,特别是随着电商、微商人群数量的激增,这迎接财神的传统也扩散到了网上。线下要接财神,线上也绝对不能马虎。
你们在朋友圈拜财神,财神他老人家知道吗?你们加他好友了?
不过,常刷朋友圈的朋友应该很容易发现,关于朋友圈接财神这个仪式,一年能出现很多很多次哦!
比如,不久前,腊月二十二的接财神:
腊月二十三的接财神:
大年初一刷屏的接财神:
大年初二已经开始了的接财神:
刷屏的大年初五接财神(明年也会刷屏,如果预测不准算我输):
如果你认为只有年前年后财神才这么忙的话,那你就太不了解朋友圈的接财神时间了,要知道其他时间的朋友圈也是有迎接财神的机会哦:
比如,农历的七月二十二财神节(截图是2017年的七月二十二):
还有腊月初三:
其他一些更没有规律的时间就不一一道来啦……
财神爷爷在朋友圈大受欢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而且不仅仅朋友圈接财神的时间难以统一,接的财神爷爷仙身长相也不一致哦。
我们梳理了一下,从财神的数量来划分,既有单神版的财神爷爷,
也有多神版的财神天团:
既有文财神(一般是指文昌帝君、范蠡还有比干等,外观为文官模样,头戴乌纱,容貌富态,身穿红袍,手持如意、元宝、聚宝盆或者执笏板;还有的文财神手持“招财进宝”的诏书。很象天官,但面容总体较为平静,不象天官那样满面笑容。文财神又称为“财帛星君”、“增福财神”)。
财神赵公明不错,可是我相信冥冥之中肯定有我们还不了解的力量,嘿嘿,我们家就供的是他啊而且还是一个姓呢
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。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,多为黑面浓须,骑黑虎,一手执银鞭,一手持元宝,全副戎装。该财神像当为武财神,即赵公元帅像。赵公元帅,即赵公明、赵玄坛。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《搜神记》和《真诰》等,都有赵公明的神迹,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,或是瘟神。元明之间,赵公明的神迹才有完整的记载称,赵公元帅姓赵名朗、玄朗,字公明,终南山人。原是日精之一。古时天有九日,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,变化为九鸟,墬落于青城山,变成九鬼王。八鬼行病害人,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,避隐蜀中,精修至道。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,收赵玄朗护卫丹室。天师丹成,分丹饵之,遂能变化无方。赵玄朗食丹以后,其形酷似天师。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,故号玄坛元帅。《三教搜神大全》称其能"驱雷役电,唤雨呼风,除瘟剪疟,保病禳灾","至如讼冤伸抑,公能使之解释,公平买卖求财,公能使之获利和合。但有公平之事,可以对神祷,无不如意"。明代小说《封神演义》有姜子牙封神一节,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,率领招宝天尊、纳珍天尊、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,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。除了赵公元帅以外,民间亦有以关帝和明代无锡御城战死的何五路为武财神的。
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,商家要以三牲,水果,鞭炮,供以香案,迎接财神,但明朝后民间又有传说他为回教徒,故北京,江苏,四川等地供奉十不用猪肉。有的财神画像旁还有一助手,面貌和发髻不像人。其实,可能是郑和下西洋之后,带回阿拉伯各国进贡给永乐皇帝的财宝,于是有了阿拉伯回教人为财神的印象,揉合赵公明的形象,故俗话至今仍有「回回进宝」之说。
财神,俗称财神爷。这位神君能保人发财。旧时春节(农历新年)前后,是财神爷风光的日子。年除夕到大年初一大早,便不断有小贩们拿着印制粗糙的财神像,走街串巷,挨家挨户“送财神”。送上门来的“财神”谁家不要!接下“财神”,便赏来人几文钱。
财神信仰形成较迟,其原因是向来“重农轻商”。最初出现的“钱神”,是被揶揄的对象。大概宋元以后,人们经商发财的意识浓厚,才出现了被人崇拜的财神。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,最普遍崇拜的是赵公明。道教徒曾封他为“正一玄坛赵公元帅”,因此俗称“赵公元帅”;他的形像是戴铁冠、骑黑虎、执铁鞭,故又称“黑虎玄坛”。说起这位财神爷的出身,最早却是一位“鬼王”、“瘟神”。东晋干宝《搜神记》说他是上帝遣下督鬼取人性命的“将军”。隋唐时期他又被视为“在天为五鬼、在地为五瘟”的“秋瘟”神。直到明代,他还率领鬼兵,在人间“下痢”(散布痢疾,让人拉肚子),被称作“八部鬼帅”之一。(见《列仙全传》)在神魔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,他才成为“道仙”,武艺高强,却又“助纣为虐”,去攻打姜子牙。死后,在姜于牙的“封神榜”上被封为“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”。他的徒众,分别被封为招宝、纳珍、招财、利市四位小神。大概从此他“改邪归正”,在明人编的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中,他既能“驱雷役电,唤雨呼风,除瘟翦疟,保病禳灾”,是位威风凛凛的大神;同时,“讼冤伸抑,公能使之解释;买卖求财,公能使之宜利和合。但有公平之事,可以对神祷,无不如意”。于是,民间便把他视为财神爷了!加上他手下的四位小神,被称作“五路财神”(或“五福财神”)。
除了赵公明外,另有三位历史人物被称作财神:一是殷纣王的叔父比干,他忠耿正直,反对纣王暴虐荒淫,被纣王开膛取心,即著名的“比干剖心”故事。民间传说他没了“私心”,所以办事公道。二是范蠢,他本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谋臣,使“美人计”,助勾践灭吴复国,完成霸业。但他意识到越王“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”,于是隐姓埋名,四海经商,最后定居陶邑(今山东定陶县),人称“陶朱公”。他经商发过大财,又尽散其财。三是关羽,本是三国时蜀国大将。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,他身陷曹营,不为金银、美女、利禄所动,最后“挂印封金”而去;明清时期,他巳被视为忠义千秋、威力无比的“伏魔大帝”、“关圣帝君”。近代商家,将上述四人分别尊为“文财神”(范蠢、比干)、“武财神”(赵公明、关羽)。四位财神都是公平、正直、忠义之士,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。
除上述几位外,还有些不同的财神,比如旧时扬州邗沟大王庙,供奉吴王夫差和汉代吴王刘濞。夫差开邗沟,刘濞“煮盐东海,铸钱铜山”,对扬州历史开发做过贡献,所以也被当地人当财神供奉。这两位神不仅使人发财,还可使人“得子”,又称“送子财神”。
大概因为赵公明曾是“五鬼”、“五瘟”神,所以有的地方也把“五显”“五通”之类的“神”也当做“五路财神”,它们的来历或为强盗,或为妖鬼。如清代北京彰仪门外的财神庙,俗称“五哥庙”。清同治《都门纪略》有诗云:“灵应财神五弟兄,绿林豪杰旧传名。焚香都是财迷客,六部先生心更诚。”“六部”指清政府的六部衙门,这些衙门的官吏们,也是“财迷客”。
旧时商家都是把财神爷接回家中,四时上香祈祷发财。春节后,则到财神庙去祭财神。各地日期不一,北京是正月初二;各地多为正月初五,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生日。众人烧香、还愿,给财神爷“挂彩”,组织“财神会”社火,热热闹闹。这一天人们为了招来财运,花钱也比较慷慨,让那些赶庙会的小商小贩们,着实发了一笔“小财”。各地还普遍有“借元宝”之类习俗:财神爷像前摆的纸制金银元宝,或公开“借”,或顺手摸,带回去都可供人发财。扬州邗沟大王庙(财神庙)前水塘里的碎砖、瓦片,也带上财神爷的“财气”。正月初五祭财神的人,也要顺手摸一点带回家。
人们追求生活富裕,自然要有“财”。五、六十年代,向往发财是“走资本主义道路”,要挨批判,财神爷被冷落了几十年。如今搞市场经济,财神爷又风光起来。瓷塑、木雕、铜铸的财神爷又被摆在商家的店堂里。不过时下财神爷的形象已经乱了套:赵公元帅的传统形象像个凶神恶煞,商家都回避他,供的多是“关老爷”。那关老爷不读《春秋》,却拿着个大元宝;农村里还是传统的赵元帅,笔者曾在山东农家看到一种印刷精美赵公元帅像,他坐骑黑虎下仍堆着金元宝,背景却是影印的美元、马克、日元,看来如今农民也想赚“老外”的钱。财神爷
“财神爷”,又称“财帛星君”。传说此人是专管天上、人间财富的财神,每年派遣“招财”和“进宝”两位财童财女给世人送来金银财宝,使家家财富满溢、户户吉祥如意、财源不断------此款财神爷满面春风,慈眉善目,笑容可掬,手捧金元宝和玉如意登门报喜,整体造型高贵典雅,奉置厅堂商铺定会令华堂生辉、人财两旺、生意兴隆,用葆富贵。
(财神像迎请回家之后,要找合适的地方供奉。一般来说,家中的厨房、餐厅、卫生间是不能供奉佛像的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也不要供在卧室中。如果为居室条件所限,不得不供奉在卧室的话,休息的时候,要以净布遮盖,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,最好不用。如果家中已经有供奉佛像,可将财神供奉在佛或者菩萨的旁边,不应供在主位上。)
财神是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,每逢新年,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,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。吉,象征平安;利,象征财富。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,自然十分完美,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。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,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。
春节,是民间最盛大的节日。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--迎财神。除夕之夜,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(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),吃罢饺子彻夜不眠,等待着接财神。“财神”其实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,此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,中间为线描的神像,两旁写着“添丁进财”、“祈求平安”的吉利词语。“送财神”的是一些贫寒子弟,或街头小贩,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,穿街走巷,挨门挨户叫卖:“送财神来喽!”户主绝不能说“不要”,而要客气地说:“劳您驾,快接进来。”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,即使再穷也得赏个黏豆包,换回一张。一个除夕夜,有时能接到十几张“财神”,这是为了讨个“财神到家,越过越发”的吉利。这种习俗在民间一些地区仍在延续。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,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后,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上贴上一张财神像。据记述,旧时苏北张家港周围贴财神的习俗:他们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,去人家门上张贴,贴时口中念念有词,其词曰:“财神贴得高,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;财神贴得低,主家开年好福气;财神贴得勿高勿低,主人家里钱铺地。”主人则答曰:“靠富”。
除了迎财神之外,祭祀财神也是必不可少的。每到春节,举国各地均祭祀财神,祭祀方法各异。北方地区春节时,家家请回财神,供奉财神像,焚香上供品。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财神像。祭祀时边行礼边诵祝词:“香红灯明,尊神驾临,体察苦难,赐富百姓。穷魔远离,财运亨通,日积月累,金满门庭。”清代俗曲则云:“新正初二,大祭财神,点上香烛把酒斟,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,一家老幼行礼毕,鞭炮一响惊天地。”祭祀场面非常隆重。南方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,供品共分三桌:第一桌为果品,有广橘,示生意广阔;第二桌为糕点,多用年糕,意为年年高,糕上插有冬青枝,意为松柏常青;第三桌为正席,有猪头,全鸡,全鸭,全鱼等等,有招财进宝、鱼跃的吉意。祭祀时,主人点燃香烛,众人顶礼膜拜。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,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。在全国各地,都有祭祀财神的踪迹,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,便由此可见。
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,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。财神,一般认为有所谓“正财神”赵公明,“文财神”比干、范蠡,“武财神”关羽,“偏财神”五路神、利市仙官,“准财神”刘海蟾。这些财神,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,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,则是“正财神”赵公明。